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合资品牌明显加快对中国新能源市场布局。今年以来,除了BBA品牌在新能源赛道上动作不断外,起亚、通用等品牌也纷纷加快在在中国市场投放新车的力度。
此外,在度过前两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适应期后,合资新能源车型销量也开始稳步增长。而随着合资新能源的发力,未来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可能将会出现全新格局。
合资新能源加快步伐
近日,宝马官方正式宣布,新款宝马i5在宝马集团丁格芬工厂正式下线。作为宝马5系首款纯电车型,宝马i5提供了eDrive 40和M60 xDrive两个版本,同时官方还表示,新车将在明年引入国产。
几乎同期,起亚官方也向外界透露,起亚将在5年时间内引进6款纯电车型。其中,EV6将成为首款引进中国市场的纯电车型,将于今年8月正式上市;EV9将于2024年上半年进国内,EV5将在8月成都车展公布价格区间和外观亮相,EV4预计在2024年底或2025年初进入国内。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产品上发力外,合资品牌也加快对中国优势资源的整合。日前,大众汽车对外宣布将向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元,与小鹏汽车达成技术框架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共同开发两款面向中国B级车市场的电动车,新车型计划于2026年推出。
与此同时,大众也加大国内合作伙伴的投入,其中包括大众继续投资安徽合肥生产基地,奥迪与上汽集团深化现有合作,将通过推出全新的电动车型,进入此前在中国尚未覆盖的细分市场。
从此前燃油车领域的翘楚,到争先恐后地将纯电车型推向中国市场、全面布局国内新能源产能,这种态度的转变也意味合资品牌在产品战略上进行深度调整,其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断提升在国内新能源市场的话语权。而一旦加速大象转身,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市场蛋糕引来品牌争抢
合资品牌为何踊跃布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还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所蕴藏的巨大空间。在全球新能源化浪潮不可逆转的背景下,将会释放更多市场机遇。
前不久,在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报告》中显示,2022年全球电动汽车销售超过1000万辆,2023年销量达到1400万辆。而今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4.1%,新能源汽车销量市场占有率达到28.3%。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崛起,使一些合资品牌在国内燃油车领域风光不再,去年的广汽菲克JEEP,今年的广汽三菱等均因市场表现不佳,退出或即将退出中国市场。更值得关注的是,本田、日产今年上半年市场表现也堪忧。
同时,随着比亚迪、埃安、深蓝、蔚来、理想等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发力,以及阿维塔、岚图、智己、蔚来、高合等造车新势力品牌在国内高端新能源市场的头部排名,不仅提升在消费者心中品牌溢价,同时也让合资新能源遭遇销量与品牌认知的双重压力。因此,合资品牌发力新能源赛道迫在眉睫,否则将错过更多发展机遇。
加速国内新能源变局
目前来看,中国品牌新能源销量占据主导地位,但对于合资新能源品牌来说并不是没有机会。随着合资车型的丰富以及价格的下探,国内新能源市场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变化,按照自主、独资占据的新能源市场之外,合资新能源将成为重要组成。
相比以往,今年合资新能源的变化体现在销量上。以上汽通用为例,今年6月份新能源车销量交付7503辆,同比上涨105%,创下了上汽通用新能源车交付量历史新高。
2023年上半年,宝马集团在中国市场交付纯电动车型销量达44864辆,同比增长283%。
今年上半年,大众集团在中国新能源车型的交付量达到8.97万辆,同比增长4.8%。其中,上汽大众ID家族今年1-6月份销售28100辆,夺得合资品牌电动车销量冠军。
虽然与国内主流新能源品牌相比,合资新能源销量尚有提升空间,但从销量数据中,也能感受到合资新能源的进步。而在这种变化中,合资品牌实施的中国本土化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如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表示:“基于‘在中国,为中国’战略,我们已经制定了强有力的计划,以实现下一个创新飞跃。”据悉,基于电动化战略,至2030年,大众集团旗下品牌的纯电动车型将扩展至约30款。
此前,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杨洪海也表示:合资车企的技术积累、人才积累,全球化经验包括全球化盈利,远远大于本土车企。在对手烧完钱,元气大伤的时候,起亚在合适的时间进来也是一种策略。
对合资品牌来说,布局新能源赛道当务之急不仅解决产品技术如何更适合当下国内市场需要,同时也要在产能规模及成本上做好功课,只有调整好心态拿着诚意来,充分发挥了合资车企的优势,才能在随后的市场攻坚战中实现抢跑。
《车壹圈》观点:近日,上汽大众宣布开启新的一轮降价潮。大众ID.3宣布限时立减3.7万元,不到12万元就能把大众ID.3开回家。而此时大众ID.3在德国的售价约合人民币32.22万元,是中国目前售价的2.5倍。
近两年从国内新能源市场趋势来看,合资品牌声量较低,销量更是难以与主流新能源车企抗衡。同时,智能科技尤其在自动驾驶技术水平无法与主流国产新能源品牌竞争。
在市场重压之下,合资新能源布局不仅要加快速度,也要抛弃传统燃油车时代形成的自我感觉良好,结合中国消费市场特点焕新出发。只有产品力提升了,才能改变当下年轻消费者对合资新能源的不利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