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事多磨”形容这两年的国内车市,显然很契合。在去年国内疫情严重之时,都以为市场不容乐观,而出乎意料的是当年市场反馈不错。

进入2021年,全球疫情尚未结束,又有芯片短缺的雪上加霜,但中国汽车市场依然“风景这边独好”。
值得一提的是,截止目前在国内车市整体稳定增长的同时,主流中国品牌也呈现产销两旺势头,部分车企销量同比增长可以说非常惊人。

国内乘用车产销两旺
今年以来,全球疫情和芯片短缺影响,令国外品牌产销受限。据宝马集团发布消息称,该集团第三季度销量下降,旗下宝马、MINI和劳斯莱斯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销量同比下降12%,而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汽车芯片短缺。

此外,本田中国日前也发布消息称,受零部件供应紧张影响,本田9月在中国的终端汽车销量同比下降28.1%。
从国外品牌销售表现来看,芯片短缺对它们的影响确实严重。而国内市场在这场全球芯片危机中的状况如何呢?

从中汽协数据来看乘用车产销情况:9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76.7万辆和175.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3.9%和 16.5%。
单月产销同比下降,并不影响到全年产销走势。再看今年乘用车累计数据,1-9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465.8万辆和148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0.7%和11.0%。
通过这些产销数据可以看出,尽管9月产销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同比下降,但这种影响不足致命。并且从全年累计产销数据变化来看,芯片短缺对国内车市产销影响尚属轻微。
乘用商用车出口双增长
全球疫情依然让国外经济焦头烂额的同时,中国汽车出口却意外回暖。据中汽协数据显示:9月,汽车企业出口17.3万辆,环比下降7.5%,同比增长74.0%。1-9月,汽车企业出口136.2万辆,同比增长1.2倍。
除了汽车出口整体回升外,在产品车型上今年出口也是乘用车、商用车双增长势头。以乘用车为例,9月出口 13.5 万 辆,同比增长78.4%;商用车出口3.8万辆,同比增长60.2%。

从出口累计数据来看,今年1-9月,汽车企业出口136.2万辆,同比增长1.2倍。其中乘用车出口105.9万辆,同比增长1.3倍;商用车出口30.3万辆,同比增长93.5%。
值得一提的还有新能源汽车出口。中汽协数据显示,9月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贡献度为21.4%。
由此可见,新能汽车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同时,也漂洋过海,为全球用户带来快捷和便利的用车体验。
中国品牌市场份额创新高
今年以来,中国品牌在乘用车市场的比重得到提升,这也是2021年国内市场一大亮点。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9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82.1万辆,同比增长3.7%。市场份额达到46.9%,上升9.1个百分点。
另外,从乘用车累计销售数据来看,今年1-9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643.3万辆,同比增长31.4%。市场份额为43.3%,上升6.7个百分点。

从中汽协发布的2021年1-9月中国品牌汽车销量前十五名企业集团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位居前列的中国品牌,其增长率惊人。其中长安增长率30.6%、长城增长率为29.9%、奇瑞增长率为58.7%、比亚迪增长率为67.8%。

同样,在中汽协发布的2021年1-9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前十五名企业集团表中,能看到上汽、长安、长城、奇瑞、比亚迪、东风、广汽、一汽均有着非常喜人的增长率。

在中汽协发布的乘用车各系市场份额比较表中,我们可见依次排名为中国品牌、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和法系,中国品牌独占鳌头。

中国品牌的出色表现,除了今年芯片短缺对部分合资对手产销造成部分影响外,更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品牌整体实力的提升。
以长安为例,中国品牌市场长安系中国品牌乘用车1-9月累计销量928662辆,同比增长 40.12%,占长安汽车总销量的53.6%。
近年来,长安不仅有自主研发的蓝鲸动力,同时在车辆设计、智能化与科技化方面也得到强化,因此近几年产品在市场畅销。

今年1-9月“蓝鲸家族”车型突破75万辆,占长安汽车乘用车总数的80.76%,成为长安汽车的销量冠军。中国品牌市场长安系中国品牌乘用车1-9月累计销量928662辆,同比增长 40.12%,占长安汽车总销量的53.6%。
值得一提的是造车新势力车企中的理想、小鹏、合众新能源在1-9月的销量增长率也非常高。这些以全新理念和模式造车而著称的新面孔,在完成前几年的夯实基础后,终于迎来2021年的集体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