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晚间,中国恒大(03333.HK)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接触几家潜在独立第三方投资者探讨有关出售旗下部分资产,该资产包括但不限于出售本公司上市附属公司中国恒大新能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及恒大物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部分权益。截至本公告日期,尚未确定或订立任何具体计划或正式协议。

恒大发布的公告,让业内人士对其造车进程倍感疑惑。从公告字面上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虽然,恒大汽车目前还没有实质上被转让的动作,但种种迹象表明不容乐观。这给如火如荼的造车事业,蒙上了一层阴影,或许未来还会有不小的震荡。
“买买买”难以解决所有难题
此前,恒大在地产行业做得顺风顺水时,全面转型进军新能源造车产业,并拿出“买买买”的气势,从技术、资质、电池、销售等方面,进行汽车上下游产业链布局,迅速完成整车、底盘、电机、电池等核心技术搭建——作为造车新新势力的一员,这种魄力和攻势,历年来在同行中罕见,确实也唬到了不少业内人士。

不过,在恒大汽车推出多款全新样车并需要再接再厉时,造车的步伐反而慢了很多。
今年上海国际车展上,恒大汽车首次亮相并一口气发布了9款新车。同时,发布会上还公布了时间表,即“今年四季度,恒驰汽车将全面启动试生产,明年大规模交付。”
从当时来看,恒大汽车很有势如破竹的力度。如果按照这种速度,何愁车造不出来。
然而,如今眼看2021年时间过半,恒大汽车的量产不仅没有什么动静,还传来要出售旗下部分资产的消息,这怎能不让大家对恒大造车生疑。
另外,从市场大环境上看,恒大已经浪费了不少时间。其前期造势之时,国内新能源市场,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造车新势力中,除了特斯拉销量遥遥领先,蔚来、理想、小鹏紧跟其后外,还有埃安、岚图、ARCFOX极狐、极氪等高端品牌后来居上。

同时,比亚迪、吉利、长安等传统车企不甘示弱,纷纷推出各自新能源汽车产品,并渐成气候。由此新能源汽车市场已形成高端、中高端,甚至低端老年代步车的全覆盖。也就是说,各领域都已被抢占了。
而恒大汽车若还是以目前速度挺进,先别说能否与那些实力品牌形成有效竞争,就是真等到恒大量产车上市时,市场也早无它的位置,那一刻怕是黄花菜都凉了。
港股市值 从行业领头羊到遭遇“过山车”
平心而论,在恒大高调进军新能源汽车时,可谓意气风发。虽然量产车尚未推出,但并不妨碍其港股股价一路飙升。
以今年2月18日为例,当日恒大汽车(HK:00708)收盘时,恒大汽车报收69.00港元/股,总市值为6083.44亿港元(约合人民币5075亿元),力压当时的上汽集团、长城汽车。

如今再看看恒大汽车港股如何?以今天(8月11日)港股收盘价为例,恒大汽车报收13.820港元/股,总市值为1350.1亿港元。短短半年多时间,竟然“过山车”般地缩水了那么多,确实有点触目惊心。
恒大汽车的亏损,与其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巨大投入有着极大关联。8月9日晚间,恒大汽车发布盈利预警公告称,上半年公司预计净亏损达到48亿元,而2020年同期的净亏损约为24.5亿元。

不过,对于造车而言,本身就是先投入后回报的事。哪家企业不是耐得住寂寞,静心做基础工作,随后多年才把市场做起来。
因此,从恒大汽车当前状况来看,前期投入虽然有点大,但也在可控之中。最主要是市场基础尚未形成,没有量产车自然没有收益,多少有点让企业吃不消了。
恒大造车 耐得住寂寞才会成功
按照恒大前面发布的规划,将研发14款新能源车型,并于2021年底至2022年初实现批量投产,2025年产销实现100万辆——做汽车有勇气自然重要,不过还没学会走就想着跑,那就不符合自然规律了。从恒大4年后实现产销100万辆的规划来看,小编只能说 “要量力而行。”

据此前一些相关媒体报道称,恒大集团预计2021年投入90亿元造车。2022年之后,随着汽车的量产与销售,集团将不再对其进行投入。从2019年至2021年恒大造车预计总投入294亿元左右。

其实对于造车而言,这是一项非常烧钱的事。除了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外,后期的上市推广也需要持续投入。另外,有时即使手里攥着大把钞票,还是会遇到很多解决不了的事情。
对于地产商来说,此前卖房子赚快钱太容易了。但造车不同于地产,要讲究时间积淀,前期可能要忍受三五载或者更长时间只进不出的投入,这对于有点心急的企业来说确实是一种煎熬。

此外,小编觉得造车成功与否,最关键还在于对汽车事业的热爱。事实上,很多车企品牌都经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阵痛期。比如长城和蔚来,从长城魏建军,到后来的蔚来李斌,他们在成功之前不止一次面对着背水一战。
不过俩人身上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汽车事业坚定的信念与孜孜不倦的追求,即使困难再大也坚守初心,所以他们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