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玩车帝

玩车帝首页 > 新闻 > 正文
2分钟就有一辆订单!逸动PLUS为什么这么火?
2020-03-26 15:20 来源:玩车帝

2020年,汽车市场用一个“难”字形容再贴切不过,尤其是车市本身面临较强的下行压力,再加上疫情影响,无疑让汽车市场“难上加难”。疫情是一块试金石,有些车企被“暂停”后不知所措,但也有部分厂家积极应对给寒冬的车市带来一些暖意。近日,刚刚开启预售的逸动PLUS,在短短16天时间内,累计订单量便突破万台,达10357辆。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逸动PLUS究竟有何魅力让众多消费者主动抛出橄榄枝,不再一味的追求朗逸、科鲁泽等热销合资品牌呢?

战疫、生产经营两手抓

自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很多车企因供应链、经销商等问题,生产与销售受到严重影响,而长安汽车在复工复产、转变营销方式等方面就做出了积极的表率。圈哥了解到,在满足疫情防控各项要求的前提下,长安汽车始终坚持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两手抓,两手硬。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长安汽车积极推进生产工厂、供应链、上下游等产业链的复工复产,保证了整个产业链的运转。此外,诸如集结各方资源生产防护口罩、生产车、帮扶经销商等各项工作也有序推进,为全面复工复产保驾护航。据悉,截止3月13日,长安汽车复工人数占比接近 92%,复工复业已基本恢复常态。

在经营方面,长安汽车也积极在线上、线下销售及售后做出转变。一方面,率先转变营销方式,以客户为中心定制化针对年轻消费者精准施策,诸如快速启动直播看车、云店看车;另一方面,为满足用户需求,主动提供上门试驾、上门交车、上门服务等,让用户足不出户也可安心选车、购车、养车,有效实现了数字化营销转型以及销售模式升级,为逸动PLUS的热销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技长安,为逸动PLUS赋能

疫情让车市暂时摁下了“暂停键”,很多车企却停留在了“啃老本”的阶段,而在“战疫”的过程中,丝毫没有影响长安汽车在前瞻技术等方面的研发与布局,果断实施了“科技战疫”战略,并在车内空气质量、自动驾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长安汽车旗下的江铃汽车与凯程汽车积极投身到救护车生产攻坚中去,支援湖北一线的负压监护型救护车;研发的“PM0.1”级复合抗菌杀毒高效过滤器,通过“CN95”认证;推出长安热成像防疫车,支援城市疫情防控;搭载了L3自动驾驶系统的长安UNI-T进行了全球首发测试体验等等,都是科技长安的重要体现。

当然,离消费者更近的便是,首批搭载长安汽车“PM0.1 高效复合抗病毒过滤器”的逸动PLUS车型正式量产下线并开启了预售,新车拥有包括“抗过敏功能层、高效灰尘过滤层和高效活性炭层”三层过滤网,进行层层净化,带来比N95口罩更加优秀的安全防护效果。科技长安赋能,让逸动PLUS更懂消费者需求。

国民家轿再进化

中国品牌虽然在SUV市场混得风生水起,但轿车市场一直牢牢被大众朗逸、科鲁泽、轩逸等合资车型牢牢占据,尤其是在车市存量竞争的大环境下,突围合资显得势在必行。经过8年3次迭代,逸动PLUS焕新而来,在外观、配置、动力等方面全面超越合资竞品,直接终结了消费者的合资情结。

逸动PLUS采用了贯穿式前脸设计,提供“高光层云”与“鲸星海”两种进气格栅供消费者选择。全LED双透镜设计前后大灯、简约流畅的车身设计、双边共两出的排气等等,都迎合了年轻消费者的喜好。因此,高颜值成为逸动PLUS有效区隔诸如朗逸、科鲁泽等合资竞品的有效法宝。

逸动PLUS的内饰在质感与科技感的营造上,可以说让朗逸、科鲁泽等竞品汗颜了。中控台、门板位置等可触碰区域均使用软质覆盖;诸如双10.25英寸联屏设计、主动刹车、360°全景影像、感应式后备厢、蓝牙钥匙、全速自适应续航、全景天窗等配置的加持,为消费者全方位的构建了一个舒适、安全、智能的驾乘空间。花10万元就能享受到合资20万级的待遇,逸动PLUS是真香!

相较于同级别的朗逸(1.5L自吸发动机)、科鲁泽(1.3T三缸发动机)等竞品来看,逸动PLUS搭载了基于长安蓝鲸NE平台打造的蓝鲸1.4T发动机,最大功率达116kW,峰值扭矩达260N•m,与之匹配的是7速湿式双离合变速器,传递效率高达94.3%,动力参数超同级合资,可靠性更强,换挡更平顺、响应速度更快,很好的兼顾了性能与燃油经济性。在同样的预算且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是时候跟自吸/三缸说拜拜了。

《车壹圈》认为,10万级家轿市场一直被合资牢牢占据着,但随着逸动PLUS的到来,这一格局将被打破。从第一代逸动到现在,经历了8年进化、三次迭代,背靠长安汽车体系力支撑,打通了研发、生产、配件供应等各个环节,让逸动PLUS焕新而来,并在设计、智能舒适配置、动力总成等方面,几乎实现了对朗逸等同级合资家轿的全面超越,有效解决了年轻消费者的购车痛点,成为他们当之无愧的刚需购车首选。当然,对于长安汽车而言,逸动PLUS也将显著提升长安在轿车市场影响力,成为中国品牌分流合资品牌存量的攻坚力量。